三甲 河南省人民医院 风湿免疫科
中性粒细胞低淋巴细胞高,首先考虑病毒性感染性疾病的可能,比如上呼吸道感染、水痘、风疹、麻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以及柯萨奇病毒、腺病毒等引起的感染,也可见于结核杆菌、梅毒螺旋体等感染。
此外,在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肿瘤性疾病的情况下,也会出现淋巴细胞增多。淋巴细胞轻度升高且没有临床症状,可暂时观察。
山东省立医院 血液科
很多原因都会引起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的。一些患者长期口服激素类的药物,或者本身患有免疫系统疾病,这些都会导致患者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的。还有一种情况可能就是患者得了骨髓增殖性疾病。例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就会导致患者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不过这种情况是比较罕见的。
血液中中性粒细胞的正常范围是2000-7000/毫升,高于7000/毫升就属于中性粒细胞偏高。中性粒细胞偏高,就说明人体有炎症,尤其是发生化脓性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感染等。同时,一些血液系统疾病,如急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也有中性粒细胞偏高的现象,甚至严重偏高。其次,严重的组织损伤、大出血是或大面积烧伤以后,中性粒细胞数量也会明显的偏高。
如果健康的成年人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如果偏高,则预示患者体内出现感染,一般认为与呼吸道感染、细菌感染有很大的关系。可是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通过相应的检查,发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可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这主要是由于女性在怀孕之后,免疫系统出现代偿反应所致,但是具体的情况还需要结合患者的相关临床病症状进行诊断。如果健康的成年人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需要及时的采取措施进行干预治疗,如果是孕妇出现中性粒白细胞偏高,应该咨询相关的医生,了解是否需要治疗。
中性粒细胞也是属于白细胞中的一种,它具有了吞噬和杀菌的功效,如果数量和百分比出现了升高的情况,主要是考虑有急性和化脓性感染的情况,例如疖痈、肺炎、脓肿、阑尾炎、败血病、丹毒、内脏穿孔和猩红热等,中毒的情况主要有尿毒症、酸中毒、汞中毒、铅中毒等,或者是组织受到了损伤、有恶性肿瘤、急性大出血和急性溶血等现象。
淋巴细胞比例高首先应该看患者有多大年纪,如果是三岁以下的小孩,正常情况下淋巴细胞的比例就是比较高的,也就是正常的,所以不需要特殊处理。如果是成年人淋巴比例增高有可能就和病毒性感染有关,比如:乙肝病毒、风疹病毒等。另外各种淋巴系统的恶性肿瘤,比如: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急非淋等也会导致淋巴细胞比值增高。如果患者出现淋巴细胞升高、贫血、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时,应该及时去医院就诊。
如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大部分情况都是存在感染,也就是存在炎症。但是对于一些白血病的患者而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是没有太大的意义的,主要就是表示存在炎症。对于存在炎症的情况,要尽快进行规范科学的治疗,尽快消除炎症,让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恢复到正常值。
单纯的中性粒细胞数偏高证明体内有细菌感染或者其他的炎症问题,这种情况不是很严重的。如果发现中性粒细胞偏高还同时出现其他的数值异常就可能和贫血、白血病等血液疾病有关。心梗出现的时候、肺炎、扁桃体炎、胆囊炎、支气管炎都会出现中性粒细胞数值偏高,在感冒发烧的时候数值也会明显的升高一点。血细胞在大量的流失以后就会出现数值升高的问题,所以引起中性粒细胞数值增高的原因是比较常见的,如果没有其他数值异常可以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就可以。
嗜酸性粒细胞,它是白细胞的一个分类细胞,是血常规中的一个指标。如果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那么是代表存在问题的,比如存在肠道寄生虫疾病,或者是患有过敏性的鼻炎、皮炎、肺炎、支气管哮喘炎等。此外,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也可能是原发性的,这时通常需要考虑一些血液病,常见的包括淋巴瘤、白血病等。所以一定要及时做一些临床检查,让医生根据临床表现等来综合分析。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
C-反应蛋白属于急性反应蛋白,常常与一些急性发作的疾病存在着关系,是一个很多见的检查项目,属于辅助诊断的一个项目。造成反应蛋白偏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肝炎、重症肺结核、肾炎、链球菌感染、化脓性感染、肺炎、风湿、肝胆疾病还有白血病、肿瘤、心血管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以及外科手术、烧伤等都容易导致反应蛋白升高。具体到底出现了哪种问题,需要根据临床具体情况判断。
转氨酶是反映肝细胞功能的检测指标,转氨酶升高通常代表肝细胞功能受损。因为转氨酶存在于肝细胞中,当肝细胞受损时,转氨酶会释放到血液中,增加血液中转氨酶和转氨酶的浓度。转氨酶普遍存在于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炎、肝癌等非病毒性肝病、肝内外胆汁淤积等肝脏疾病中。其它疾病如皮肌炎、肺梗死、休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也可导致转氨酶的轻度增高。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普外科
胆碱酯酶在人体里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乙酰胆碱酯酶,又称真性胆碱酯酶或特异性胆碱酯酶。另一种是血清胆碱脂酶,又称假性胆碱酯酶或非特异性胆碱酯酶。血清胆碱酯酶主要产生于肝脏,所以在肝脏受到损伤时,肝功能检查结果可见胆碱酯酶升高。导致胆碱酯酶升高常见病因有:急性肝炎、脂肪肝、甲状腺功能亢进、支气管哮喘、肾功能衰竭、高血压、糖尿病等。因此应该到正规医院接受治疗,医生会结合临床做出正确诊断,并提出针对性治疗方案,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山东省立医院 肾病内科
中性粒细胞高淋巴细胞低,应该根据白细胞总数再去做具体判断。如果白细胞数量没有问题,单单就是中性粒细胞高,淋巴细胞低,临床上也没有任何的症状,通常都没有什么问题,可能是生理性造成的,期间多注意休息,定期做好复查即可。如果白细胞总数有出现偏高的情况,中性粒细胞也高,淋巴细胞低,可能是细菌感染造成的,特别是化脓性细菌,需要及时就医检查。如果有出现大面积的破损或者严重组织受到损伤,就会造成白细胞总数上升,中性粒细胞高,淋巴细胞低。除此之外某些血液疾病也会出现这种情况,比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
一般来说血常规的生化指标是包括以下这些: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还有淋巴细胞等等一些其它的。可以知道白细胞还可以细的分为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还有淋巴细胞。往往每个不同指标的升高会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如果是淋巴细胞百分比的升高,但是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降低的情况出现的话。一是可以考虑是否是因病毒感染引起的,二是要考虑这是不是正常的情况。如果患者还带有咳嗽,头痛等等情况的出现,就应该要注意是不是因为流行性感冒所引起的。所以当出现血常规异常的情况时,建议马上去医院进行检查治疗。
说明人体白细胞中的中性粒细胞数量是相对偏高的,比较常见的原因多是由于细菌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在细菌感染的时候为了能够清除细菌,中性粒细胞会被激活,因此数量也会有所增多。另外人体在一些应激的状态之下,例如比较严重的创伤或者是大手术之后,都可能会出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偏高的情况。急性心肌梗死、肺栓塞或者是大面积的脑血管病变,患者也可能会出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偏高的情况。如果中性粒细胞升高非常明显,就要考虑是否是有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而引起的,是由于骨髓异常增生而导致的。
低中性粒细胞常出现在以下情况:1.传染性疾病,如病毒感染,可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如流感、水痘、风疹,或病毒性肝炎、麻疹等,也会出现粒细胞减少的现象。2、血液学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严重缺铁性贫血、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等也可导致粒细胞减少。3、放射线、放射性核素、化学药品或药物,如解热镇痛药、抗生素、抗肿瘤药、抗甲状腺药、抗糖尿病药等,均可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症。4、脾功能亢进或脂质沉积病也可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
红细胞的正常体积大概是为80到100飞升。假如红细胞平均体积已经偏高,比较多见的是营养不良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情况。多种原因就会造成巨幼细胞性贫血,像是吸收不良,做了胃部切除手术,有肠病,或者是寄生虫病、贫血等。缺乏叶酸还有维生素B12也会有这样的情况。当身体有酒精性肝硬化、性溶血性贫血,还有甲状腺功能偏低的那个,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些药物也会导致红细胞平均体积偏高,鲁米那,苯妥英钠,雌激素药物等,建议先去医院做下比较全面的检查,这样方面判断具体的病因。
正常人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大概是50%-70%,如果超过了70%,说明百分比是比较高的,原因有很多,如果有急性感染的情况,遭受了急性细菌感染,中性粒细胞数量会升高的,它属于免疫功能的重要细胞,当受到细菌感染的时候,就会变得很高。当机体受到了很严重损伤时候,比如出了车祸,或者是有大面积烧伤,也会有这样的情况。此外还有急性白血病,酒精中毒,铅中毒等等,都有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
嗜碱性粒细胞偏高其实是要通过血常规进行检查的,而血常规一般主要检测:红细胞系统、白细胞系统和血小板系统。并且白细胞也分为五类: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偏高的主要原因有:食物、吸入物超敏反应、过敏性肠炎、药物、骨髓纤维化、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血液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等。同时,恶性肿瘤转移的话也会导致嗜碱性粒细胞偏高,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一定要去医院进行系统性的检查。
淋巴细胞数高是指外周血中淋巴细胞的数量高于正常值。淋巴细胞数高和病毒感染有关,比如:风疹病毒、流感病毒等,这些病毒会刺激免疫系统,使得淋巴细胞升高。另外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是因为未成熟的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内大量增殖,并且释放入血,使血中淋巴细胞的数量明显升高。对于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是因为缺陷的白细胞释放入血,使得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升高。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高主要跟平时饮食有直接的关系,如果患者经常食用高胆固醇的食物很容易使胆固醇升高。这些食物主要包括动物内脏以及油炸食物以及动物大脑等,因此也要减少食用。除此之外,也是跟遗传因素以及体质原因和疾病原因等因素有直接的关系的,若患者期间伴有甲状腺功能减退,此时也会伴有胆固醇增高,其次,针对体质偏胖的患者,都是伴有胆固醇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