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甲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心血管内科
高血压危险因素分级采用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和有关的心、脑、肾并发症的联合情况进行危险水平分级。高血压病分为三期。第一期,血压水平达到确诊高血压水平,临床上不伴有其他危险因素。第二期,血压水平达到确诊高血压水平,并且伴有以下症状,
1、心电图或者超声心电图,显示左心室扩大。
2、蛋白尿浓度轻度增高。第三期血压水平达到确诊高血压水平,并伴有脑出血、高血压脑病、心力衰竭、心绞痛等症状。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
高血压的高危分疾病如下:1、需要明确患者是否存在着危险因素或者是存在着糖尿病,靶器官损害等,比如,遗传、年龄等,或者是存在着高血脂等。2、没有任何危险因素的氛围一级高血压低危、二级高血压中危、三级高血压高危;如果合并一两个危险因素,一级高血压和二级高血压就是中危,三级是高危;超过三个危险因素或者存在糖尿病,或者是靶器官损伤,一二三级都是高危。
高血压主要有一、二、三级之分。此外,根据危险因素来分还能分为低、中、高危以及极高危。如果要对高血压进行细分,可以分为20多个级别,正因为有着精确系统的高血压分级,对于高血压患者才能更好进行对症治疗。不同类型的高血压患者需要选择不同的降压药物来控制病情,从而减少并发症。
山东省立医院 心脏外科
高血压可以分为三级,不同级别的高血压说明危险程度存在着差异,高血压的管理需要分级别进行。一级的高血压,需要给于药物和非药物治疗,目标是将血压控制在小于140/90毫米汞柱,无新增危险因素,三个月随访一次。二级高血压的管理可以给于非药物和药物治疗,两个月随访一次,目的将血压控制在小于140/90毫米汞柱的范围内,不存在新增风险。三级高血压很危险,需要一两周随访一次,采用药物和非药物治疗,目标同上。
高血压是人体产生所有心血管疾病的根源,我国每年由于高血压而导致的过早死亡人数高达200万。高血压的高压160在高血压的分级中属于二级,这种情况是很严重且比较危险的。此类患者要注意观察有没有其它的危险因素,如果有属于二级中危组和高危组的患者,需要使用降压药物。一定注意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对症使用药物来平稳地控制血压,以此很多并发症的发生。高血压患者在日常还要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坚持低脂、低盐、低胆固醇的饮食结构,尽量少吃动物的内脏、肥肉、蛋黄等胆固醇高的食物。
高血压是一种很常见的慢性病,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位主要症状,同时可能会伴随着心脑身等器官功能或者是器质性损害,高血压是发生心脑血管的危险因素。正常人的血压会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收缩压会随着年龄增高二升高,舒张压会下降。正常血压收缩压小于120,舒张压小于80,正常血压范围是收缩压120-139,舒张压80-89。
高血压患者可以分为三级,分别是低危、中危和高危,低危的高血压一般危险因素较低,本身没有危险因素,高血脂不存在,年龄也不高,这种情况属于低危。目前,中危和高危的高血压患者需要特别的重视自己的血压,因为一旦存在着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并发症就会容易出现,高危的病人需要及时就医,将血压控制在正常水平上,保证心脑肾等脏器和靶器官的安全。
有人研究了高血压的7个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家族史、年龄、性别、超重或肥胖,吸烟和饮酒、甘油三酯的异常等,对17,000多名群众进行了长达7年的随访,其中802人出现了高血压,在这800多人中,81%的人存在着高血压风险指数为高风险和较高风险。年龄高于45岁,男性性别,超重或肥胖,大量饮酒,甘油三酯异常都是比较高风险的,其中高血压家族史相关危险度最大,控制的因素包括体重、饮酒、三油甘蔗保持正常。
对于高血压患者,成人血压的正常范围是90 - 140到60 - 90毫米汞柱,这是在正常范围内。建议我们注意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的原则。高血压是一种以全身循环动脉收缩压或舒张压升高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收缩压大于或等于140 mmHg,输血及紧张压大于或等于90 mmHg,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性或器质性损伤。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也是心脑血管的主要危险因素。正常人的血压会随着内环和外环环境的变化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高血压的形成机制有很多:1,遗传因素,如果有高血压家族史,30% - 50%的人会遗传高血压。2,环境因素,如长期工作、刺激、情绪等都可能导致高血压。3,生活方式是饮食的原因。如果你长时间吃高脂肪和高盐的食物,或有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和饮酒,你的血压会上升。此外,如果脑力劳动过多,也容易出现高血压,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血压也会升高。4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将会增加。这些主要危险因素可形成高血压。
有很多治疗高血压的药物,主要有利尿药,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II体受体阻滞剂。要根据患者的危险因素,以及靶器官的损害,以及合并临床疾病的情况选择单一用药或者是联合用药的原则,来选择降压药物,平稳的控制血压,首选使用半衰期24小时,或者是能够达到24小时以上的药物,每天只需要服用一次药物就能够有效的控制24个小时的血压的治疗方法。
想要预防高血压二级,最主要就是对已经患有高血压的患者,进行正规有计划,以及全方面的治疗,避免让高血压的病情更为严重,或者还发生其它方面的并发症。其实就是要做好全方位的治疗,培养患者的健康意识以及观念,同时还要养成良好的健康方面,对于其它危险因素要及时做好干预的工作。当患者有高血压二级的症状之后,需要及时预防患上冠心病或者动脉粥样硬化的疾病,否则会给身体带来更严重的伤害,因此在这些方面要及时做好预防才行。
临床上认为高血压150是轻度高血压,又称一级高血压。这种情况下,可以选择单一用药或联合用药,但都要遵循医生的指导,考虑危险因素、靶器官的损害、临床疾病的案例。有时由于治疗方案不当,会导致医源性清晨血压不易控制,建议选择半衰期不少于24小时的降压药物,达到一天服药一次,可控制24小时的效果。目前医学上无法彻底治愈高血压,为了控制血压,减少各类并发症,必须长期坚持规律性地服用对症药物,勿随意停药。
高血压的主要特征是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还时常会带有心脑肾等等一些器官功能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一般来说可以把高血压分为继发性高血压还有原发性高血压,其中原发性高血压指的是患者不是因为其他的病症所引起的高血压,可以知道高血压是比较常见的慢性疾病,同时是心脑血管的主要造成因素,一般正常人的血压会因为环境的变化而随着有一定的变化,如果血压在大于190毫米汞柱时,就说明患有高血压。现在的高血压检查测量也一直在不停的变化,如果高血压患者患有血管病时,血压一般会因为危险程度不同而不同,要知道血压值还有危险因素的评估都是治疗高血压的依据。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心血管内科
根治高血压需对症治疗,因为高血压患者确诊之后无法完全治愈,主要通过药物来平稳控制血压,将血压控制平稳能够有效减少很多并发症的发生。如果患者靶器官的损害、危险因素、以及合并临床疾病的情况,可以选择一种或多种药物联合用药。可以选用每日服药一次能够控制24小时的降压药。
导致患者出现高血压的因素是比较多的,比如1、遗传因素:如果父母存在高血压的情况下,孩子患上高血压的几率也就会比较大。2、年龄:高血压多发在中老年人群当中。3、生活习惯:如果患者经常熬夜、精神压力过大、摄入过多盐分等,都容易使血压增高。4、肥胖:身体过于肥胖的人群也容易引起高血压。
对高血压患者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处理,第一是进行干预治疗,包括对危险因素、临床症状以及器官损害的干预。另外治疗高血压比较常见的是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是平时生活中所说的饮食治疗,一定要多吃脂肪以及胆固醇含量较低的食物,另外多吃新鲜的蔬菜,不吃油性大的食物。而药物治疗则是通过口服降压药的方式来进行治疗,大部分的高血压患者,都是需要终身性治疗的。然后对血压要进行定期的监测,根据具体情况采取规范性治疗。
心脏病是否会遗传也是因人而异的。对于先天性心脏病,其发病的机制比较复杂,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多方面的因素有关,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而心脏瓣膜病则属于心脏瓣膜结构异常所致的心脏病,遗传倾向相比较而言比较低。冠心病也是常见的一种心脏病,遗传率也比较低,但是其危险因素,比如高血压、高血脂等具有一定的传遗传倾向。如果发现家族中有成员患有冠心病,应该及时的采取措施干预治疗,预防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发生,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
治疗心脏病的药物如下:1、冠心病:阿司匹林可预防血栓形成,防止冠心病进展;降脂药应终身服用,降低冠心病死亡率。另外,还应根据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用药。2、瓣膜性心脏病:对于心功能或结构的异常,应给予利尿剂和强心剂治疗;对于心律失常患者,应给予药物恢复心律。具体用药请参考临床实践和医生面诊指导。
国际上对于高血压疾病的分级,有严格的标准。诊断高血压时必须要多次测量至少两次,连续两次舒张压的平均值在大于等于90毫米汞柱以上才能够确定为高血压。高压180毫米汞柱属于高血压病三级,是十分危险的。高血压这种疾病与其他疾病不同,一旦确诊之后,无法治愈。如果患者发现血压持续升高,需要及时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患者自身的症状以及靶器官的损害程度,对症用药来平稳地控制血压。以达到减少很多并发症的发生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高血压患者需长期服药,不能在未经医生的指导下擅自停药,或加减药物。
血压高压160,低压110,属于高血压三级。依据目前高血压三级的诊断,患者需要及时的控制血压。但具体判定患者属于中级分化还是高危,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以及其他的危险因素。当此类患者症状不明显的,可以及时给予舌下含服卡托普利。再根据血压控制情况,长期的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一天两次,每次一片。对于某些高血压患者同时患有糖尿病或肾病的,需要加用阿齐沙坦或赖诺普利以及厄贝沙坦等药物。若仍不能有效控制血压,可以加用氢氯噻嗪片等联合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