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甲 山东省立医院 全科
从处方看主要是清热解毒、除湿止痒的。你的痘痘多是肺热比较重引起的,同时夹有脾湿。处方中肯定有苦寒的药物哈。改后的处方为:连翘10G、蒲公英12G、地丁15G、金银花20G、黄岑15G、白芷20g、浮萍草10g、皂角刺10g、甘草15g、白花蛇舌草30g。
如果你没有瘙痒的感觉就不用:全虫6g、苦参15g、白鲜皮10g、地肤子10g、荆芥15g、防风10g。医生询问:
聊城市人民医院 普通内科
新的冠状病毒感染可以用中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在中医中称为温病,疫毒。通常用清热解毒和抗病毒的药物治疗。常见的中药有金银花、水牛角、连翘、栀子、大黄、板蓝根等中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应在辨证分析的基础上与现代药理研究相结合。在目前已公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治疗方案中,连花清瘟胶囊、防风通圣颗粒等中成药具有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作用。上述方法仅供参考。请根据自己的情况,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对症的药物。
山东省立医院 全科
乙型肝炎是一种通过血液、性传播和母婴传播传播的疾病。如果乙型肝炎携带者肝功能和上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正常,并且乙型肝炎携带者可能呈现阳性乙型肝炎病毒DNA,也就是说,乙型肝炎携带者也具有传染性,并通过血液、性传播和母婴传播进行传播。因此,有必要定期检测乙型肝炎的两半或乙型肝炎的五个定量项目。只要你保持你的保护性抗体,即乙型肝炎表面的阳性抗体可以保护你免于感染乙型肝炎。如果你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接触,你不必担心感染。如果没有保护性抗体,你需要去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注射乙肝疫苗,并产生保护性抗体,以防止你感染乙肝。
中日友好医院 中医风湿免疫科
上热下寒属于中医中的一种杂症,其发病机制比较复杂,常见的分型有:1、上焦火盛、下肢冰凉,2、胸中有热但是腹痛或者有腹泻等症状,3、口微燥但是入口即吐。上热下寒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交泰丸以及乌梅丸等药物进行调理,但是应注意的是上热下寒的症状比较复杂,服药前应经过医生的辩证诊断,必要的时候可以加入止泻以及止吐的药物进行调理。此外要注意的是尽量的不要盲目的相信民间偏方以免加重病情。在使用药物治疗的同时患者也应注意可以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调理身体。
2020年2月5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中,就对这次疫病明确地规定了其属于中医范畴范畴:本病属于中医疫病范畴,病因为感受疫戾之气,病位在肺,基本病机特点为“湿、热、毒、瘀”;各地可根据病情、当地气候特点以及不同体质等情况,可参照推荐的方案进行辨证论治。2020年2月8月据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显示,“肺炎一号方”正式获批。“肺炎一号方”制剂备案名称为“透解祛瘟颗粒”,主治“疏风透表、清热解毒、益气养阴,用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轻症)”。不建议未感染者盲目服药。只要做好自身防护工作也可以降低感染率。
中医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是完全可以的,只不过,中医治疗主要是通过调理脾胃的方式,来治疗疾病。在调理脾胃的时候,中医学会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表现,来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例如:胃脘部胀满,进食后加重,是肝胃不和的现象,需要调和肝胃治疗。一般情况下,是可以服用党参、白术、炒枳实等等。如果是胃脘部隐痛,则是胃阴亏虚导致的,可以服用麦冬、玉竹等药物,来进行治疗。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中医心内科
正确的中医养生需要根据自己的体质,针对自己情况,并要按照四季变化进行保健养生才为正确方式。比如服用三七、西洋参,应该通过中医辨证方可使用。还有些人认为运动可养生,但是超负荷的过量运动,则并不能达到正确养生目的。有人认为泡脚之大汗淋漓为正确养生,其实也不对,泡脚也应适度,不宜时间过长,15分钟左右以微出汗为宜。从中医角度养生,应按照生活有节,饮食有度,运动有量,起居有常,此为正确的中医养生原则。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中医科
中医看病讲究望闻问切,中医诊断患者的疾病的时候会去询问患者的一般资料、主诉、既往史、现病史等等,这就是问。望就是中医用眼睛去看,靠患者的一些外在的表现,比如:面色、口唇、皮肤等推断患者内部是否有病变。闻就是会去嗅病人的气味,因为有些疾病会导致气味有所改变。中医最厉害的就是把脉了。不过现在中医诊断疾病是通过疾病的临床特点和病情变化和相关检查放在一起了。
脾脏具有运化的功效,能够促进消化和吸收,脾将食物中运化的精微又运送至心肺,然后散至全身,促进身体各脏器组织都得到充分的营养。另外脾还能运送水液,而被吸收的水分能够被运送至肝肺,通过尿液、痰液排出,若是这些水分不能排出,则会导致水肿、脾虚、生湿。脾大可采用针灸、火针、拔火罐等中医治疗方法,还可通过中药治疗。
治疗高血压主要有药物的方式。患者可以采取中药的治疗,例如药丸和药剂等等。此外患者也可以用非药物的方式,也就是做针灸,做推拿,做按摩等等。不过血压超高的患者在做按摩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防止中风。患者除了采取上述的治疗方式,平时还要保持清淡的饮食,还要适当锻炼身体,能够降低血压。
中医推拿其实就是推拿,不过这个推拿是以中医的脏腑理论为基础的,运用各种各样的手法作用在人体的表面,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中医推拿其实就是一种物理治疗的方式,这种方式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由于中医推拿的副作用比较少,所以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可以作为自我保健的一种方式。
如果病人想要运用中医的方法来正骨,那么一定要注意时间越早越好。在早期有部分位置出现肿胀症状,如果不严重的话,使用正骨更加方便操作,如果肿胀较为严重,则等待消肿以后再操作。同时需要根据人身体的损伤程度以及骨折的部位制定详细的手法步骤。如存在神经损伤或骨折伴循环障碍等状况,则需要应用中铝钉复位。通常在复位前可以先应用推拿按摩手法来分散注意力,这样可以减轻患者恐惧情绪,也能够松弛肌肉,确保正骨的准确性。
想要治疗头痛,患者可以服用中药。头痛分为外感性的和内伤性的。如果患者是外感性的,可以服用芎芷石膏汤。如果是内伤性的头痛患者可以服用归脾汤、二陈汤。当然了,患者也可以采用针灸的方式来治疗。如果是头顶痛的话,最好要针灸百会穴。如果患者是两侧头疼,应该针灸风池穴。
所谓的痰湿指的是人体外感湿邪,进而导致了饮食不规律,造成的脾胃损伤。人体外感湿邪之后可能会出现乏力疲倦、体重莫名增加以及口腻纳呆等症状。痰湿体质者的症状主要以湿为主,寒热症状一般不明显,但是也有患者会出现寒湿并重或者湿热并重。因此在治疗之前建议患者可以先到当地正规的中医医院检查一下,以湿为主的患者可以使用茯苓白术等药材进行调理,此外也可以服用参苓白术散,寒湿并重的患者可以选择附子理中丸温脾肾以除湿,湿热并重的患者者可以选用龙胆泻肝丸。最后建议在日常的饮食中应当注意清淡,尽量不要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拔火罐是具有一定的减肥效果的。中医认为肥胖者多痰多湿,主要是由于脂肪代谢比较慢,而使得脂肪在体内积聚,而引起体重过氧化值高于正常人。通过拔火罐的方式能够有效调整经络,去除长期停滞在身体里面的湿气。另外拔罐也能够有效加速脂肪代谢,帮助身体消除多余脂肪。拔火罐还能够有效改善脾胃功能,纠正异常饮食,保持比较好的饮食习惯,促进脂肪正常代谢。想要保持良好的体型也需要以健康作为基础,不能为了减肥而去损害自己的身体健康,当然减肥也要选择适合自身体质的方式来进行,这样才安全有效。
甲亢中医称为瘿气,中医治疗甲亢主要是改善甲状腺功能。中医根据甲亢的诱因将其分为多种类型,其中最为常见的为:肝郁气滞型,胃火致盛型、肝郁化火型、气滞痰明型、气阴两虚型。不同的类型疾病适用的药方有所不同。若是肝郁气滞所致,患者可以服用四海茱萸丸,加味逍遥丸、柴红疏肝散等疏肝类的药物。如果由于肝火旺盛所致,患者可以服用白虎汤。如果属于肝湿阴虚型甲亢,患者可以服用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另外,甲状腺的位置主要在肝经,所以选择一些疏肝散结的药物,小金丹、散结灵、西黄丸等药物非常有效。
中医养生的方法也主要分为三种,比如中草药、针灸以及火罐等。但也有的患者常常会选择艾灸的方式来养生,但期间要选择优质的艾草,期间也要在专业的中医院,让专业的医生进行操作,采用合适的手法以及搭配正确穴位,是能够改善堵塞症状以及起到养生的作用。而针对治疗疾病时,再通过药物治疗,没有明显效果,也可以采用针灸的方式改善,而针灸无法改善症状,也是需要采用艾灸来治疗,比如天灸疗法,是能够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中医治疗疾病比较可靠,主要体现在疗效可靠,能够治疗300多种疾病。而中医包括的范围比较广泛。其中,中医推拿比较常用,推拿的疗效非常可靠。而有些人认为中医推拿不可靠,其实并不是中医推拿的疗效不可靠,而是中医推拿操作者的手法不对,导致效果不明显。中医推拿手法非常重要,如果手法不对,不仅没有疗效,有可能会导致其他严重的后果,所以在选择中医推拿时,要注意到正规的医院,在专业推拿师的操作下进行,推拿的疗效才能有保障。
山东省立医院 口腔科
中医有记载,当胃里有火或湿气较重时就会出现口臭的病症,中医治疗是治疗口臭效果较好的方法。针对不同患者,用药各不相同。儿童可用藿香10克煎成水剂,每天用药漱口1次,1周见效。如果成人舌红而苔不腻者服用泻黄散,即霍香9克,防风9克,生石膏30克,生甘草4克,焦栀子9克,煎服,也是每天1次,7天左右痊愈。如果成人出现舌苔且腻,可服用清胃散,即焦栀子10克,生地10克,当归10克,生甘草4克,谷芽麦芽各9克,生山楂9克,同样煎服,一天喝1次,7天痊愈。
中医对于大部分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可取的较为理想的效果,具体方案主要包括:第一、食疗降压,比如玉米须煮水喝,菊花泡茶喝,也可使用冬瓜等利尿食物较低血容量,进而降压。第二、呼吸放松疗法,呼吸放松疗法有调整心率,改善高血压的效果,对调整身体各方面都有好处。第三、口服中医降压药,如菊花、吴茱萸、川芎、天麻决明子茶以及一些中药,制成相应的中药制剂口服。第四、养生操、打太极拳等,适当运动,锻炼身体,辅助降压的效果。第五、穴位按摩,中医认为按摩刺激部分穴位可以起到降压的作用,比如太冲穴、百会穴、风池穴等,具体方法是每天一到两次,每次进行穴位按摩五分钟左右,坚持较长时间,可起到较好降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