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甲 山东省立医院 血液科
血常规检查报告单中,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量HGB和血小板计数PLT这3个指标是主要指标,其他指标是次要指标。
一般来说,次要指标轻微异常,只要主要指标正常就不要紧。
山东省立医院 血液科
血小板是人体血液中十分重要的一种凝血物质,由一种叫做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所形成。大血小板是指直径较大的血小板,一般占血小板总含量的17.5%-42.3%。大血小板比率偏低并不能说明身体存在疾病,可能是因为血小板的成熟度比较高,也可能是身体正在进行大血小板向血小板转化的过程,此时大血小板数量减少,血小板总量变多,大血小板比率自然会下降。但如果出现血小板的数量减少,同时大血小板比率降低,此时需要引起注意,可能存在体内出血等异常状况,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
中性粒细胞比例偏低的原因有很多,一般的病毒感染、伤寒、疟疾、黑热病都会导致比例偏低。另外一些药物的使用,例如抗甲状腺药物、镇痛药物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对于非感染性的疾病,例如甲亢、脾功能亢进也会导致中性粒细胞比例偏低。其实这个数值偏低,并不会有明显的症状,也不需要特别的处理。如果有些患者出现了一些不舒服的症状,数值明显偏低,那么需要咨询医生,选择服用一些药物进行治疗。但是大多数这种情况下不需要特别的担心。
目前导致血小板总数偏低要考虑2个因素,首先考虑是药物或者炎症感染导致的,比较常见的有病毒感染,可以予以抗病毒治疗控制感染后复查指标可以恢复正常,还有一些止痛的药物也会导致血小板低,予以停药后,指标也会恢复正常。还有一些血液系统疾病也可以导致血小板减少,比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严重情况还可以导致出血。
平均血小板体积正常是在7-11fL的范围内,如果低于范围内的最低值7fL就是平均血小板体积偏低的情况。在平常的治疗当中,发现当骨髓造血功能减退的时候,也就是常说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当造血的干细胞受到了损坏,不能够进行正常的分裂增殖时候,那么这时血小板的能力就会出现下降,同时血小板的生成速度也减弱,这个情况就会产生体积小的血小板,从而导致患者的平均血小板体积出现偏低的现象。除此之外,患者的造血出现了抑制的情况,也会出现平均血小板体积偏低的情况,当然这样的症状多是发生在患有恶性肿瘤的患者在接受化疗的时候可能出现的情况。
大血小板是血小板体积超过11fl,直径在10μm以上血小板,一般在外周血中大血小板比例在8%-16%,低于这个数就算偏低;造成大血小板数目偏低在临床上最常见的原因是骨髓造血功能减退造成的,这样就会出现大血小板数目偏低的情况,也有可能是恶性肿瘤患者在放疗、化疗之后对骨髓产生抑制的作用,如果骨髓抑制得到缓解,大血小板数目就会慢慢恢复正常。
血小板减少是造成血小板分布宽度偏低的主要原因。血小板分布宽度偏低是指血小板体积数量之间的关系。对于血小板体积大小一致的时候,血小板分布偏低就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对于治疗疾病也没有什么建议性。但是当血小板体积大小很不一致的时候,就会导致血小板分布平度偏宽,这个时候就需要引起患者的高度注意。
血小板偏低有很大的危害,其中出血风险最高。血小板偏低多见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尿毒综合症通常伴有血小板减少,这与血小板消耗过多有关。2、再生障碍性贫血,就是会有全血细胞减少,包括血小板减少,可以通过骨髓穿刺和骨髓活检来作出明确的诊断。3、化疗后的骨髓抑制也可引起血小板减少。4、恶性的血液系统疾病比如急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造成的血小板减少。
正常人的血小板分布宽度是有一定范围的。如果血小板分布宽度偏低,最常见的原因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疾病。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再生障碍性贫血,由于骨髓造血功能衰竭,骨髓巨核细胞形成血小板的能力降低。大多数形成的血小板是小体积的血小板。由于血小板体积小,释放到外周血中的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较低。同时,白血病患者在化疗后,由于骨髓中的造血抑制,也会具有血小板分布宽度低的情况。
大血小板比率低,并不是一个什么大问题,也不需要太紧张,如果想要看自己的血小板,主要应该看数量和功能。如果血小板比较低的话,建议可以喝大枣粥,花生的外衣可以帮助提高血小板。血小板的成熟度比较高的时候,大血小板的比例就会下降。如果血小板数量以及大血小板的比值一起都减少了,那么有可能是出血。如果血小板减少,可能是由于血小板不足导致的,脾脏阻留血小板,使得血小板受到了破坏或者被稀释,这个时候要去医院里面做一下血常规的检查,就找到原因之后,才可以进行治疗。
通常造成血小板偏低的原因都是原发性的,最常见的就是受到了感染,常见的有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等,或者是脾大功能出现亢进的情况,这样也会让血小板偏低。一般破坏血小板主要就是脾脏,就像免疫系统被破坏,或者患上免疫性疾病,另外免疫功能异常之后就会导致血小板减少。另外就是先天性传染病造成的,或者服用某些药物也会造成血小板减少。因此需要先找到偏低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再去针对性治疗,除此之外就是范可尼贫血,同样会引发血小板减少。
缺铁性贫血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一般是由于红细胞数目下降,血红蛋白浓度下降,红细胞的平均体积偏低造成的。缺铁性贫血对人体影响还是很大的。对于儿童来说,严重的缺铁性贫血,还会对智力和体格的发育造成影响。对于女性,严重的会影响到卵巢功能,甚至有可能导致不孕。症状较轻的时候会出现头晕耳鸣,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同时还可能出现指甲缺乏光泽,毛发干枯脱落。但严重时会导致食管萎缩,从而让吞咽固体食物变得困难,还可能出现异食癖的症状。所以哪怕缺铁性贫血很常见,也不能忽视它。
血小板分布宽度指的是外周血中血小板体积大小离散度,代表着外周血中血小板大小是否均匀。部分正常人的血小板分布宽度偏低,证明外周血中的血小板大小是比较相同的,偏差会很小。还有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疾病,也就是再生障碍性贫血,出现这种情况时,说明造血干细胞已经受到了损伤,所以骨髓的造血功能就会衰竭,同时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的能力了会有明显的下降,也就是代表着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偏低。当患者白血病的人群在进行了化疗之后,又患者有严重的骨髓抑制时,血小板分布宽度就会出现偏低的情况。如果出现了血小板分布宽度偏低,一定要先查看是否有再生障碍性贫血、其他血液系统恶性疾病。
首先明确什么是大型血小板,一般指血小板的体积大于11fl,直径大于10μm,正常情况下占外周血所有血小板的8-16%,高于16%是偏高,低于8%是偏低。1.比例偏高:外周血中血小板被破坏过多,然而同时骨髓代偿功能较强的患者容易出现这种情况,最常见于紫癜及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同时,有些类型的急性髓系白血病也会出现类似情况。2.比例偏低: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患者容易出现大型血小板比例降低,最常见于白血病患者化疗后骨髓出现骨髓抑制期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患者。
引起血小板变低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患者出现急慢性白血病或者再生障碍性贫血这些疾病,或者患者使用了化疗药物,以及接受了很强的辐射,这些情况下就会让骨髓造血功能变差,无法形成更多的血小板,从而让血小板出现偏低的现象。其实就是血小板被破坏增加,就像患者有初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者怀孕期间有受到感染,这样就会让血小板发生偏低的情况。另外就是脾功能亢进期间,脾脏对血小板会造成滞留的作用,这样也会让血小板发生偏低的现象。
当血小板出现偏低的情况,想要通过饮食方面来改善,平常可以多吃点高蛋白的食物,就像鸡蛋或者牛奶等,不要吃各种不同的含凉食物,同时适当吃点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对于止血会有很好的效果。其次可以吃点铁含量丰富的食物,能够尽快补血,从而让血小板的含量上升,常见的有猪肚,动物肝脏,鸡蛋黄等。另外还能适当吃点芹菜,或者油菜,荠菜,黑木耳等,这些同样能够达到很好的补铁效果,面食方面最好是以粗粮为主,尽量不要吃太多精细的食物。
淋巴细胞数目在检查中表现偏低,要及时关注以下方面,是否接触了某些射线或者使用过肾上腺皮质激素的药,这些都可能导致细胞减少。抗肿瘤药物进行化疗的情况也会杀死淋巴细胞,造成淋巴细胞总数偏低。急性细菌感染人体,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这时淋巴细胞表现为偏低。再者可能是患者自身患有血液系统疾病。细胞数目偏低可能与淋巴细胞减少症有关。最后一点,在重症肌无力、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免疫性疾病影响下,机体中淋巴细胞数目也会减少。
血小板是人体血液中十分重要的一种凝血物质,由一种叫做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所形成,对于人体凝血功能具有关键作用。大血小板是尚未完全剪裁的血小板,一般占血小板总含量的17.5%-42.3%。大血小板比率过高的常见原因可能是因为血小板的成熟度比较低,也可能是身体中血小板分化成小血小板的过程出现故障,此时大血小板比率自然会上升。这种情况多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患者身上,根据临床上巨核细胞白血病的症状,通常需要进行骨髓穿刺以便进一步确诊。
淋巴细胞比率指的是白细胞中的淋巴细胞绝对值,再除以白细胞的总数,根据这个方法所得到的比率。其中中性粒细胞的比率最高,约为50%到70%,淋巴细胞的比率通常是20%到40%。如果淋巴细胞的比率偏高,白细胞总数又偏低,可能跟使用了药物或者受到病毒感染有关系。如果淋巴细胞比率和白细胞总数都有明显的升高,一定要尽快就诊,检查一下淋巴细胞是否发生了一些质变。如果淋巴细胞数目明显增多,但白细胞数目明显降低,可能是因为患有某些病毒性感冒所致,可以过三个月再复查淋巴细胞,如果还是80%左右的比率的话,那么可能跟病毒性感冒或某些药物的副作用有关,跟贫血的关系不大。
当患者出现贫血的症状时,体内的血红蛋白就会偏低。临床上人体中的血液系统里面的红细胞以及血红蛋白出现明显减少的情况,就会导致患者贫血。大多数人会有一种误解,体内的血细胞或者是血小板出现减少,就认为是贫血,这时就可能会吃一些补血的食物,或者是药类进行治疗,但一般是没有什么效果的。对于缺铁性贫血的患者,在饮食上吃一些富含铁物质的食物,像一些猪血、鸭血能有效的改善贫血的症状,同时也可以吃一些富含铁元素的蔬菜和水果。不过患者如果体内血小板出现大量的减少,应该去医院进行具体的检查,看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患者应该根据病因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对症的治疗。如果患者是严重性的缺铁性贫血,一般通过在饮食上调整是没有什么太大作用的,建议患者服用一些补铁的药物进行治疗,患者如果是因为有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导致出现的贫血症状,是不建议用食疗治疗的,一定要去医院让医生选择对症的药物治疗,这样才能从根源上解决,使患者贫血的症状得到很好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