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甲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科
你好根据你提供信息,反复感染,这种情况多见孩子治疗不彻底,还有孩子饮食差,另外还有孩子是否有其他病比如心脏病,或者扁桃体三度肿大等。
建议和指导,检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心脏彩超,咽喉检查可明确诊断另外可以做咽部细菌培养和药敏,给予有针对性的抗感染治疗,如果有心脏病或者扁桃体肿大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尽力改善孩子饮食,也可增强抵抗力。
预防反复发作。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儿科
一岁半宝宝流口水严重,首先有必要明确一岁半左右的宝宝处于出牙期间,两岁半以内都有可能会处于出牙期间,出牙期间有可能会有牙龈不适,孩子可能有明显的流口水,出现流口水是正常的。此外,如果口腔运动不好或牙齿的咀嚼能力弱,也可以出现流口水比较多的情况。出现这样的情况有必要练习口腔的咀嚼功能,多吃硬一点的食物,这有助于锻炼口腔周围的肌肉力量,缓解流口水。另外,有的孩子有可能会在这个阶段出现吃手的情况,如果有吃手或者喜欢把玩具,物品放在嘴里的情况,也有可能会导致出现流口水的情况。这样的情况需要进行行为干预,尽量不要吃手或者把物品放在嘴里,经过积极的干预之后,情况会逐渐好转的。
一岁宝宝嗓子有痰,可以给孩子适当的翻身拍背,能够有助于肺部的血液循环,力度适当的给宝宝拍背,能够有助于气管内的痰液松动,通过咳嗽将痰液咳出。还可以把宝宝抱起侧卧放在腿上,然后用五指伸屈半拳状,轻轻的拍孩子的背部,也可以反复的拍打,但力度不要过大,能够使孩子的口腔黏痰排出,然后用纸巾及时的把痰液清理掉。
山东省立医院 全科
当一个1岁的婴儿发烧到39度时,切不可粗心大意。必须立即给孩子服用退烧药物,比如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滴剂、复方锌布颗粒或者使用退烧栓,并将体温降至38.5度以下。否则,儿童将容易遭受热性惊厥和对其脑细胞的不可逆转的损害。如果出现反复发热或持续发热,可在4-6小时后给药一次,但一天24小时内服药次数不能超过4次。具体剂量需要根据孩子的体重和说明来服用。此外,物理降温可以延长退烧药的作用时间,提高退烧药的疗效。可以用温水擦拭患儿全身皮肤一次降低体表温度。
两岁半的宝宝说话的时候有口吃,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这是由于宝宝的语言功能处于发育的阶段中,当出现一些较为复杂语言、句子时,此时宝宝就会出现口吃说话不流利的现象。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语言表达能力会逐渐提升,说话不再出现口吃甚至会变得流利起来。因此,当发现宝宝说话口吃的时,家长无误过于担心和矫正,日常多与宝宝交流即可,如过度指责时,会增加宝宝的心理负担。
两岁半宝宝身高标准为92.5厘米,体重标准为13千克,如果体重高于正常标准的20%,说明宝宝有肥胖的情况,体重有些过重。如果体重低于正常标准的20%,可能宝宝有营养不良的情况,应该及时的补充营养。当宝宝身高矮于标准的20%,属于矮小身材,如果过于矮小,有可能患有发育迟缓,可以带孩子到儿科做内分泌检查,以免孩子患有矮小症。
宝宝在一周半的时候,奶量大概是在500~600ml之间,这样就可以保证宝宝吸收到足够的钙质,对于骨骼的发育是非常有利的,当宝宝的奶量大于600ml,就有可能会影响到宝宝肠胃,对于铁质的吸收,这样就容易出现缺铁性贫血,所以除了吃奶以外,在饮食方面还可以适当添加一些辅食,保证营养均衡。
通常情况下哭闹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生理哭闹,这也是婴儿表达情感和需求的一种方式。它可能是由饥饿、冷热到惊吓等引起,此时父母需要镇静地安抚宝宝,就可以使他恢复平静。还有一种病理性的哭闹,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例如,一些常见疾病会引起婴儿哭闹不安,如发烧、湿疹和佝偻病、口腔疱疹、肠套叠等。当宝宝在写经出现不明原因的哭闹时,家长首先要从生理性的原因入手,然后考虑病理因素,必要时去医院进一步治疗。
一岁男宝宝的身高标准是73.4~78.8厘米,体重标准是9.1~11.3千克,女宝宝的身高标准是71.5~77.1厘米,体重标准是8.5~10.6千克。宝宝的身高应该根据父母的遗传因素,来决定宝宝的身高体重标准是否正常。新生的宝宝平均身高为50厘米,1~6个月的时候,每月会平均增长0.5厘米。到7~12个月,每月平均会增长1.5厘米,到一周岁之后,一般会长到75厘米左右。
三岁半宝宝出现发烧39.5℃时,需要给宝宝尽快进行退烧,这是因为6个月到5岁的宝宝大脑发育还不够完善,如果高烧,那么孩子就很容易出现高热惊厥,这对孩子的脑细胞产生以及脑功能有着不可逆的损伤,退烧治疗需要立即进行。给发烧宝宝可以给予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以及布洛芬混悬液进行退烧治疗。对于具体的剂量应该根据小宝宝的体重进行计算准确应用。同时还需要给予物理降温比如:采用酒精擦浴,对全身大血管流经处可以多停留一些时间,比如:腋下、颈部、腹股沟处等。如果退烧效果还不错,还可以延长药物作用时间,防止药物对孩子身体的副作用。
当一岁半的宝宝咳嗽有痰首先考虑宝宝呼吸道是否有感染的情况,患有支气管炎的宝宝的临床症状中就有痰液多,具体治疗要取决于宝宝痰液的颜色,若是黄色痰液,这种情况一般是由细菌感染所致,在治疗方法上可采用口服抗生素,如头孢克肟颗粒、阿莫西林及头孢克洛干混悬剂同时服用一些化痰止咳的药物效果显著。若是白色痰液,这种情况一般是由病毒感染所引起的,在用药治疗上可选用氨溴索口服液、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小儿止咳化痰颗粒、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百蕊颗粒、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等效果都是很理想的。在临床上,对于年龄偏小的宝宝一般建议口服用药的同时结合雾化治疗,将药物通过雾化吸入的治疗方式见效快,这种治疗风险低,副作用也少。
一岁以内的宝宝建议是不能喝纯牛奶的,两岁之前宝宝都应该喝全脂奶。两岁之后可以喝低脂或脱脂奶,比起一至二岁的儿童,三岁以后的孩子饮食相对就容易均衡一些。一岁以内的宝宝胃肠功能还没有发育好,必须喝母乳或者配方奶,宝宝一岁后很多宝妈因为奶水不足或者重返职场等各种原因,开始给宝宝断奶。中国营养学会推荐一岁以后不能继续母乳的幼儿最好选配方奶粉,但可以少喝一点纯牛奶。美国科学会推荐十二个月以上的宝宝可以喝全脂的牛奶。婴儿需要全脂牛奶、维生素A和维生素D提供的能量。这个时候,三岁以后,这个时候孩子更倾向于推荐直接选择纯牛奶,但愿意喝配方奶的孩子仍然可以喝配方奶,有的家长觉得没有必要喝奶,吃饭就行,牛奶是钙的良好来源。钙最好取自食物。
疫苗分为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一类疫苗在出生24小时之内接种乙肝第一针、卡介苗初种。一个月接种乙肝第二针。两个月第一次接种脊髓灰质炎糖丸;三个月接种第二次脊髓灰质炎糖丸和第一针百白破疫苗等。二类疫苗主要有A+C群流脑疫苗,3周岁注射一次,6岁、9岁加强一针;1岁半到2岁注射一针麻腮风疫苗,四年再加强一针等,可根据医生的指导在指定时间内接种即可。
一种疫苗,一般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将第一针乙肝疫苗接种,卡介苗接种 一个月后,注射了第二针乙肝疫苗。 两个月后,脊髓灰质炎糖丸第一次。3个月时,第二次使用脊髓灰质炎糖丸,第一次使用百白破疫苗。4个月时,脊髓灰质炎疫苗糖丸第三次,白百破疫苗第二针。6个月时,第三针百白破疫苗、第三针乙肝疫苗和第一针A群流脑疫苗;八个月,第一针麻疹疫苗;九个月后,A群流脑疫苗被注射第二针。1岁乙脑疫苗初种。1.5 ~ 2岁强化百白破疫苗,部分强化脊髓灰质炎糖丸,乙脑疫苗加强,甲肝疫苗。 3岁的时候,使用A群流脑疫苗第三针。 4岁时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加强针 6岁时,麻疹疫苗加强针、百白破二联疫苗加强针、乙脑疫苗第三、甲组脑膜炎球菌疫苗第四 12岁是卡介苗加强针。第二类疫苗包括A+C群流脑疫苗,3岁时注射一次,6岁和9岁时注射一次,麻腮风疫苗1岁半到2岁注射一针,基础免疫后四年再加强一针,水痘疫苗是1到12岁接种一针,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2岁、4岁和6个月时注射一次,12个月以上时注射一次 。
山东省立医院 呼吸科
13价肺炎疫苗一般是在宝宝2、4、6月的时候进行3次免疫的。等到宝宝1岁或是15个月大的时候,还需要在加强一针免疫,所以一共需要4次。这样的疫苗主要是为了减少肺炎的发生。另外,生活中也需要注意孩子的饮食,增强锻炼,这样就可以很好的预防肺炎。同样,在接种疫苗的时候,有些孩子可能还会出现局部注射肿胀、腹泻、发热等情况,这时候注射疫苗后的不良反应,一般在2、3天就可以得到好转。
干咳的原因如下:一、慢性咽喉炎症,由病毒细菌或病原微生物感染咽喉,引起喉咙痒或干燥。二、药物性原因,常见的药物是降压药物卡托普利,这些药物容易引起患者出现干咳不良反应。三、由于长期的不良饮食习惯,如长期熬夜,然后因气管吸烟和饮酒而引起的不是细菌感染,也是由气管的一些本能反应引起的咳嗽。
一岁的宝宝是可以喝豆浆的,但有些事情是需要注意的,首先必须要保证豆浆是新鲜的,煮熟以后才可以喝,这样会比较安全,如果想要在豆浆中加入适量的糖分,可以添加适量的白糖,红糖是不可以的,另外豆浆也不可以冲鸡蛋,不然两者之间可能会形成另外一种物质,可能对宝宝产生不利的影响。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中医科
宝宝老是放屁不一定会有胀气,因为放屁多了,气体也排完了,就不容易胀气。这主要取决于婴儿的肚子胀不胀,如果宝宝的肚子胀,那么就会有胀气的情况。婴儿放屁和饮食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例如,一些富含淀粉且容易胀气的食物,尤其是红薯、土豆、面条、小麦、花椰菜、萝卜等食物,小孩子食用后都会出现放屁比较多的情况。但这是由食物引起的,通常不伴有胀气。对于三个月以内的宝宝,在吃奶过程中会吸入比较多的空气,如果此时没有打嗝,婴儿会容易胀气,此时宝宝肚子是非常鼓的。宝宝在进行体格检查时,医生敲击宝宝肚子会听到鼓音,就是胀气。
1-2岁的宝宝咀嚼能力和消化能力都还是没有发育得特别好的,添加辅食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辅食的软烂,同时需要注意保持辅食的营养充足。主要的辅食可以选择面条、稀饭、米粥、肉糜、馄炖等等。早餐可以选择吃母乳或者是配方奶粉,上午添加一些水果、饼干、奶制品等,午饭选择稀饭搭配蔬菜,下午可以增加蛋糕和水果,晚上可以喝点白粥,临睡前添加一些配方奶粉或母乳。
针对一岁以下的宝宝,在饮食方面要保证三餐两奶,首先在早餐要以鸡蛋或者干面包和面食为主,另外在中餐和晚餐时,也是需要有肉类或者青菜类的食物,并且也要补充饭类等,但也要控制好食量,尽量每种各占1/3比较好,若食用肉类是要以瘦肉为主,并且也可以食用鱼虾等。如果期间在食用饭类时,要控制粥以及面条的食量,这些食物可以增加食物密度以及热量,是能够起到促进宝宝的发育,除此之外,三餐两奶要隔开时间,建议间隔三小时以上会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