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甲 聊城市人民医院 普通内科
飞沫传播指的是空气飞沫传播,它是空气传播的一种方式。通常情况下,只有与传染源近距离接触时飞沫传播才可能实现。
距离传染源1米以外是相对安全的,距离2米以上是绝对安全的。出门在外时,人与人之间最好间隔1米以上才能避免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
山东省立医院 全科
流行性感冒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飞沫传播,也就是流感病毒通过流感患者打喷嚏、咳嗽或者说话排出的分泌物在空气中传播,易感人群吸入从而感染。一般飞沫传播的距离在两米以内,而戴口罩可以有效规避飞沫的传播,所以如果需要近距离接触流感患者最好戴口罩防护。流行性感冒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特点,所以预防非常关键,流行性感冒除了通过飞沫传播还可以通过接触病人或接触污染物品而传播,所以要注意流感病人的隔离,患者出门尽量戴口罩,健康人接触病人也最好戴口罩,而且注意不要接触患者的污染物。对于一些年老体弱或者儿童等易感人群要注意防护,在流感多发季节尽量不要去人多的公共场所,出门注意戴口罩防护,如果出现流感症状要及时就医。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感染科
新型冠状病毒主要通过与飞沫和接触传播。短距离主要是指1-2米之间的距离,可能会造成传播,需要很好的保护,需要戴口罩,减少短距离接触。此外,病毒可能通过接触传播,如接触受污染物品后未经消毒就搓眼睛等,可能引起感染。因此,经常戴口罩和洗手可以减少传播。主要的传播途径是近距离的飞沫传播。
聊城市人民医院 普通内科
艾滋病,主要是通过血液传播的,飞沫是不会传播的。艾滋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通过性传播,其次,是通过血液传播,比如在不正规的机构进行有创的操作,还有就是通过母婴传播。其实通过性传播的本质,有很多也是通过血液传播,因为在性行为的时候,不可避免的就会出现一些黏膜受损。空气飞沫,呼吸道是不会传播艾滋病的,所以并不需要恐慌,那个空气飞沫传播的是结核,或者是一些其它的呼吸道的一些疾病。关于预防艾滋病人,目前没有疫苗,那么要做到洁身自好,尽量的避免婚外性行为,尽量的避免在不正规的机构进行有创的操作,要避免静脉吸毒,这样的话,就可以有效的避免艾滋病的感染。
接触经飞沫传播的疾病:如流行性感冒、百日咳、病毒性腮腺炎等时,在肺结核的治疗当中,在前期的时候,有明显的传染性的时候,最好要进行抗结核治疗。通过抗结核治疗两周左右,传染性就会有明显的下降,消失。通过科学合理的抗结核治疗,一般是可以彻底治愈的,休息好。定期复查,加强营养。应采取标准预防联合飞沫传播的隔离预防策略。具体措施如下:①做好标准预防的主要措施,如严格执行手卫生、合理使用个人防护用品、避免接触患者体液及破损皮肤、遵守咳嗽礼仪、落实安全注射、规范废弃物管理、加强环境和设备的清洁与消毒等。②做好飞沫传播疾病的预防准则:与患者近距离(1m以内)接触时应戴帽子、医用外科口罩。进行可能产生气溶胶的诊疗操作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防护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将患者单间隔离,或者同一疾病的患者或者危险因素相同的患者安排在同一个房间,确保患者之间间隔至少1m。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患者病情容许时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并定期更换,加强通风或对空气进行消毒。
山东省立医院 呼吸科
国家卫健委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中增加了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等流行病学特点介绍,具体包括:明确了 目前所见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传播途径依然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为主,亦可通过接触传播。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者感染后病情较重,儿童及婴幼儿也有发病。
中日友好医院 眼科
新型冠状病毒主要的传播途径还是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气溶胶和粪-口等传播途径尚待进一步明确。对于呼吸道飞沫传播来说,飞沫传播距离很短,一般在1-2米内,不会在空气中长期漂浮。因此,我们强调呼吸道礼仪,咳嗽、打喷嚏要转身、扭脸躲开别人,要用纸巾或肘部掩住口鼻,强调与其他人保持至少1米距离的安全线。从这个角度讲,在日常通风环境下,空气中一般不会有新型冠状病毒。所以建议每天至少两次开窗通风,这是降低感染风险的有效措施。
这种新型病毒肺炎是严重的,人传人的传染性极强。新型病毒肺炎主要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飞沫传播距离一般就1米,顶多2米,所以外出购物排除时至少保持1米距离。当然,要记得佩戴好口罩。
新型冠状病毒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而飞沫传播距离很短,所以不会在空气中漂浮很长时间。从这个角度讲,在日常通风环境下,空气中一般不会有新型冠状病毒。所以建议每天至少两次开窗通风,是降低感染风险的有效措施,但是提醒大家,一定注意保暖。
新型冠状病毒,如果病者通过呼吸打喷嚏咳嗽的传染一般就应该在两米之内,如果是气溶胶的船舶,可能最远达到数公里,这种传染的可能性比较低,主要是通过空气飞沫的传播和接触的传播。养成良好的讲卫生习惯,出门佩戴合格的口罩,勤洗手,不去人员密集的地方,也不要和武汉返乡人员有密切的接触,就能够预防这种疾病的传播。
新型冠状病毒主要是通过近距离飞沫传播以及接触传播。近距离主要是指在1-2米之间,可能会造成传播需要做好防护,需佩戴口罩,减少近距离接触。尽量不要去接触外面的东西,要进行多洗手,加强手的卫生,尽量不要到人群聚集的地方,特别是年老体弱,患有慢性病,容易受到冠状病毒的侵袭,而导致病情的加重。因此,我们尽量要居家隔离,尽量不要去超市和街上人群多的地方,防止疾病的传染。
就目前研究来看,新型冠状病毒主要的传播途径还是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气溶胶和粪—口等传播,其他途径尚待进一步明确。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病例多可以追踪到与确诊的病例有过近距离密切接触的情况。
1.飞沫传播:通过咳嗽、打喷嚏、说话等产生的飞沫进入易感黏膜表面;2.接触传播:在接触感染者接触过的东西后触碰自己的嘴、鼻子或眼睛导致病毒传播;3.气溶胶传播:病原体能在长时间远距离散播后仍具有传染性。4.粪口传染:即存在于患者粪便中的轮状病毒,排出后常污染水源、食品、衣物、玩具、用具等,当健康人接触了这些物品时,会通过手、口途径进入人体,引起消化道病变。谨慎预防病毒性肺炎至关重要,要尽量少到人群密集的场所;出门一定要带口罩,勤洗手。尤其是外出乘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回家后,要及时换掉外套消毒,洗手!
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的途径常见通过飞沫传播,即飞沫掉到桌上、门把手,手接触后进行传播。另一种是接触性传播,一般情况下不会在空气中传播,因为飞沫都不会超过2米,即使使劲咳嗽、打喷嚏,传播的距离也在5-8m这个范围,所以飞沫很难远距离传递。若在特殊情况下形成气溶胶,气溶胶能够在空气中悬浮,可能通过空气传播。但这种传播会发在ICU病房当中给病人做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有可能形成气溶胶,有可能会发生空气传播。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发生空气传播。
北京地坛医院传染病二科主任医师姜荣蒙:这种病毒是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的水滴的传播距离非常有限,而且它们很快就会在人体外沉淀下来,所以它们不会漂浮在空气中。这些水滴会附着在物体表面,或者通过带有病毒的手污染我们接触到的物体表面,例如门把手和电梯按钮。现在研究发现,病毒可以在这些光滑的表面上存活几个小时。如果温度和湿度合适,病毒可以存活几天,例如,在温度为20℃,湿度为40%到50%的环境中,一些研究发现病毒可以存活5天。因此,洗手非常重要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任何被冠状病毒感染的宠物被传染给人类,也没有发现任何猫和狗被冠状病毒感染。病毒有一种不能随便跨越的屏障。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为此前未出现在人类中的一种新型病毒型肺炎,其主要症状会引起急性呼吸道综合征,甚至可导致死亡。其传染途径主要可通过飞沫传播,比如咳嗽、打喷嚏,还有近距离接触传播,比如握手等。如果触摸到带有此类病毒的物体之后,又用手接触口腔、眼睛,鼻子等部位也会造成感染。因此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一定要从这些方面多加注意,要勤洗手,保持个人卫生,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如有此类发烧、发热、咳嗽等症状时要及时就医检查。
非典也就是非典型肺炎的一种简称,非典是由一种SARS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命名为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非典是一种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主要传播方式为近距离飞沫传播或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而进行传播。非典曾在2003年,在我国有大范围的流行。其症状表现为: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一般高于38度,常呈持续性高热,偶有畏寒;伴有头痛、关节酸痛、肌肉酸痛、乏力、腹泻;咳嗽,多为干咳、少痰,偶有血丝痰;胸闷,严重者出现呼吸加速,气促,或明显呼吸窘迫。其肺部体征常不明显,部分患者可闻少许湿啰音。非典起病急、传染性强,以发热为首发症状,患者可有畏寒,体温通常会超过38度,发热呈不规则形,热程通常为一至两周,患者还常伴有头痛,肌肉酸痛,全身乏力等症状。
新冠状病毒在潜伏期也会传染。新冠状病毒为单列RNA病毒传染性是比较强的,主要传播途径为近距离呼吸道飞沫传播以及接触传播,所以在疫情期间,应当尽量避免与他人进行近距离接触,外出时应当佩戴口罩,并且应当尽量减少外出的次数,不要去一些人比较多的公共场合,例如超市,电影院等。由于新冠状病毒具有一定的潜伏期,所以疑似被感染的患者都应当进行隔离,最少14天才可以解除隔离,并且在隔离期间应当进行相应检查,一旦出现症状或者一旦被确诊,应当及时进行隔离治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骨科
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为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一般不会通过空气传播。因为室外的空气一直在流通,新型冠状病毒不能长期存在。因此建议室内常通风,保持清洁。日常做好个人防护,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场所,出门佩戴口罩,避免密切接触,与人交流时保持2米的安全距离。尽量避免接触公共设施,如门把手、水龙头等,保持手的清洁。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中西医结合科
据央视新闻消息,上海疫情防控工作发布会介绍:卫生防疫专家强调,目前可以确定的新冠肺炎传播途径主要为直接传播、气溶胶传播和接触传播。直接传播是指患者喷嚏、咳嗽、说话的飞沫,呼出的气体近距离直接吸入导致的感染;气溶胶传播是指飞沫混合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吸入后导致感染;接触传播是指飞沫沉积在物品表面,接触污染手后,再接触口腔、鼻腔、眼睛等粘膜,导致感染。 冠状病毒通过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体外,经口液、喷嚏、接触传染,并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感染高峰在秋冬和早春。病毒对热敏感,紫外线、来苏水、0.1%过氧乙酸及1%克辽林等都可在短时间内将病毒杀死。